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结肠癌症晚期死前征兆,以及癌症晚期病人死前五个阶段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为什么肥胖会引起结肠癌病发?六大症状让你早期发现大肠癌
研究显示,肥胖的小鼠,和肥胖的人类一样,罹患结肠癌的风险会更高,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投喂高脂肪食物的超重小鼠肠道干细胞数目增加,是一个叫做PPAR-δ的蛋白被活化了,该蛋白起到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
肠 癌
如果该实验结果也适用于人类,那么就能解释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肥胖会增加很多组织的患癌风险,”麻省理工学院(MIT)科赫研究所癌症综合研究中心癌症生物学家Ömer Yilmaz说,他也是该项研究领导人之一,“而我们更想知道背后的生物机制。”
细胞生物学家P.Kay Lund认为这些分子机制可能很重要,他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和贝塞斯达国立卫生研究院任职。接受过结肠镜检查的人类组织样品可以用于验证该规律是否适用于人类。最终可能让PPAR-δ蛋白活性的提昇成为一个有效的癌症风险指标。Lund说:“从而有机会给病人提供早期干预治疗。”Lund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
肥 胖
Yilmaz和David Sabatini合作研究癌症和肥胖之间的关系,David Sabatin在MIT和怀海德研究所研究新陈代谢。他们给小鼠喂食一年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接下来检测饮食对小鼠肠道干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他们发现,60%都是脂肪的食谱,不仅会让小鼠暴饮暴食,变得超重,还会活化PPAR-δ蛋白,刺激肠道干细胞的增殖。小鼠用可以活化PAR-δ的药物处理后也产生相同的细胞增殖。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细胞,干细胞(增殖)被认为更有可能引起肿瘤。
目前还不清楚小鼠的这种变化是因为体重增加了——新陈代谢随之改变——还是因为高脂肪食物。该团队还测试了在“类器官”叁维培养中的肠道细胞对高脂食物中脂肪酸的应答反应。这些细胞中的PPAR-δ蛋白同样受到活化,表明脂肪酸可能直接参与PPAR-δ蛋白的表达。
肠 癌
如果是这样,它将是“寻找一个在人类身上不存在的联系的机制”,哈佛商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Walter Willett警告。他说,尽管有很多相关的研究表明人类体脂增长会增加患癌的风险,但是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高脂肪饮食和患癌之间的关系。
但是Yilmaz提到,流行病学研究因多种变量溷杂在一起而变得很溷乱。他说:“脂肪摄入和癌症发生率的关联数据错综复杂。”Yilmaz的研究小组希望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使用高脂肪饮食的正常体重小鼠,试图证实脂肪酸在患癌风险中的角色。
大肠癌本多发于欧美国家,近年来中国患病者也在不断增多,大肠癌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但是对于大肠癌具体症状是什么却了解不多,今天我们说说大肠癌的晚期症状。
全身症状
大肠癌的晚期症状有贫血、消瘦、发热、黄疸、腹水以及恶病质等。
腹痛
癌肿常有糜烂、坏死与继发感染,而使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肠曲痉挛,多可引起不同性质与程度的腹痛,一般见于右侧大肠癌,表现为右腹钝痛,或同时涉及右上腹、中上腹;因胃结肠反射加强,可出现餐后腹痛。
腹部肿块
肿块质坚硬,大小不等,表面呈结节感,一般可以推动,到后期则固定不移,合并继发感染时可有压痛。
咽下困难
进行性咽下困难,是绝大多数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更是大肠癌较晚期的表现。因为食管壁富有弹性和扩张能力,只有当约2/3的食管周径,被癌肿浸润时,才出现咽下困难。 在上述早期症状出现后,在数月内病情逐渐加重,由不能咽下固体食物发展,到液体食物亦不能咽下。阻塞感的位置符合手癌肿部位,都是大肠癌晚期死前症状。
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
常以血便为突出表现,或有痢疾样脓血便、里急后重,系因结肠下段、直肠癌肿糜烂坏死造成。
直肠病变
大肠癌位于直肠者约占半数,而绝大部分直肠癌,可在直肠指诊时触及,因此,直肠指诊是发现直肠癌的手段,不可忽视。
若出现以上症状,特别是不止一处的话,如果还没有就医,建议立刻去正规医院,进行及时诊断治疗。
病人在临终阶段,到底是什么状态?听听这位肿瘤医生的感悟
有一次记者在采访中问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王怀宇:肿瘤科永远避免不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当患者命悬一线时,您内心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他引用了加拿大着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说:我想这是我们医界同仁们都印在脑海里、并奉为工作准则的一句话。
其实,当癌症患者到了终末期,无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问题,但这不是单纯地等死,而是应该做到“去者善终,留者善别,能者善生”,这样才能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终末期来临的征兆癌症患者到了终末期阶段,一般会出现七个症状:瞳孔无反射、眼皮无法合上、对视觉和语言刺激反应减弱、脖子过度伸展、喉咙里有呼噜声、鼻唇沟下垂、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不同癌症还有一些特殊的征兆,比如肺癌晚期患者在死前一周呼吸时胸廓起伏很大;肝癌患者会出现浮肿、黄疸等。
癌症终末期病人在身体上有上述症状,心理上也经历着复杂变化,可能会愤怒、否认,可能妥协、接受,可能绝望,或者进入了自己的心灵世界与自己沟通等等。每个癌症患者所经历的心理过程都有所不同。
终末期癌症,还有必要治吗?所谓癌症的终末期,其实就是晚期癌症到了最后的临终阶段。这时,所有癌症治疗措施都已经无效,离生命的终结只剩有限的时光,通常不超过六个月,有时以叁个月为界。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既然治疗措施已经无效,当癌症患者到了终末期,肿瘤科的医生能做的大概只剩下安慰,以及少许的帮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并非无奈之举,而是在面对必然到来的死亡时所采取的顺势之举。临终关怀让我们理性接受死亡,舍弃不必要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治疗,转而去关怀病人,减轻他们弥留时刻的痛苦。
临终关怀强调的不再是如何治理癌症或其他病,而是如何让人可以得到更大的舒适和心理上的慰藉。
如何做好临终关怀?然而,临终关怀并不是在临别的患者耳边说些安慰话这么简单。我们需要知道临终患者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知道如何“有技术地”给予关怀。下面这些关于临终病人的知识,是常常被人误解的,学会这些才能有更好地关怀。
1.临终病人会冷吗?
临终病人常常处于脱水状态,且难以吞咽,无法补水。其循环的血液量也减少了很多,所以临终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这时,探望的家属会认为病人会感觉寒冷,于是帮病人加被子。其实,临终病人对体温已没有太多感觉,反而是绝大多数临终病人的手脚加盖了重量不大的被褥,都会感觉重得无法忍受。
2.临终病人需要输氧吗?
临终病人会因呼吸衰竭而觉得喘气困难。那么解决之道似乎就是给病人输氧。可实际上,临终病人已经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即便给她们供氧也没办法减轻他们的“呼吸饥饿”。
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吗啡或阿片类制剂的合成麻醉剂减轻病人的喘气困难和焦虑感。
3.临终病人需要喂食和输液吗?
临终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是不是该用胃管喂食物和水,或者给病人输葡萄糖呢?其实,临终病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而脱水和缺乏营养还会造成病人血液里的酮体积聚,从而有止痛的效应,并出现一种异常的欢欣感。输葡萄糖会抵消掉这种感觉,而喂食则容易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而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的后果,让病人无法安静地离世。静脉输液能解决临终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也会给病人带来水肿、恶心和疼痛。
4. 临终病人听不见了吗?
在临终阶段,甚至在死前的叁个月,不少病人与外界的交流会减少。临终时,病人对别人的话也没有反应。不要以为这是拒绝关爱,或许他们已经听不见了。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话少了,是因为临终病人需要离开外在世界,和心灵对话。
一项对100个临终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临终前一周,有56%的病人处于清醒状态,44%是嗜睡的,但没有一个处于昏迷状态;死前的最后6小时,清醒的占8%,42%嗜睡,其他昏迷。家属应抓紧与临终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也不要在最后随便说出口。
5.临终病人的呜咽是痛苦表现吗?
临终病人的口腔会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咙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咳咳声响,让人听了觉得不舒服,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但这时候给他们吸痰常常会失败,且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该把病人身体翻向一侧,把枕头垫高,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临终病人呼吸时还会发出呜咽声,但这并不一定代表着病人很痛苦。可适当用一些止痛剂,让临终病人可以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静离去。
总之,在病人临终时刻,我们应该让病人舒适而安静地离去,防治过度、无效的治疗。
参考资料:
[1]《迎接首个“中国医师节”,肿瘤科高能医生访谈录》.每日经济.2018年8月17日
[2]王淑英,王彩云.《临终护理的现状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2004年第4期
[3]霍忠超,王雪玲.《晚期癌症病人临终关怀的探讨》.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7年第2期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