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晚期死前症状(癌症的发热是持续的吗)

发布时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病人晚期死前症状,以及癌症的发热是持续的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病人在临终阶段,到底是什么状态?听听这位肿瘤医生的感悟

有一次记者在采访中问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王怀宇:肿瘤科永远避免不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当患者命悬一线时,您内心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他引用了加拿大着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说:我想这是我们医界同仁们都印在脑海里、并奉为工作准则的一句话。

其实,当癌症患者到了终末期,无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问题,但这不是单纯地等死,而是应该做到“去者善终,留者善别,能者善生”,这样才能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终末期来临的征兆

癌症患者到了终末期阶段,一般会出现七个症状:瞳孔无反射、眼皮无法合上、对视觉和语言刺激反应减弱、脖子过度伸展、喉咙里有呼噜声、鼻唇沟下垂、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不同癌症还有一些特殊的征兆,比如肺癌晚期患者在死前一周呼吸时胸廓起伏很大;肝癌患者会出现浮肿、黄疸等。

癌症终末期病人在身体上有上述症状,心理上也经历着复杂变化,可能会愤怒、否认,可能妥协、接受,可能绝望,或者进入了自己的心灵世界与自己沟通等等。每个癌症患者所经历的心理过程都有所不同。

终末期癌症,还有必要治吗?

所谓癌症的终末期,其实就是晚期癌症到了最后的临终阶段。这时,所有癌症治疗措施都已经无效,离生命的终结只剩有限的时光,通常不超过六个月,有时以叁个月为界。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既然治疗措施已经无效,当癌症患者到了终末期,肿瘤科的医生能做的大概只剩下安慰,以及少许的帮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并非无奈之举,而是在面对必然到来的死亡时所采取的顺势之举。临终关怀让我们理性接受死亡,舍弃不必要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治疗,转而去关怀病人,减轻他们弥留时刻的痛苦。

临终关怀强调的不再是如何治理癌症或其他病,而是如何让人可以得到更大的舒适和心理上的慰藉。

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然而,临终关怀并不是在临别的患者耳边说些安慰话这么简单。我们需要知道临终患者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知道如何“有技术地”给予关怀。下面这些关于临终病人的知识,是常常被人误解的,学会这些才能有更好地关怀。

1.临终病人会冷吗?

临终病人常常处于脱水状态,且难以吞咽,无法补水。其循环的血液量也减少了很多,所以临终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这时,探望的家属会认为病人会感觉寒冷,于是帮病人加被子。其实,临终病人对体温已没有太多感觉,反而是绝大多数临终病人的手脚加盖了重量不大的被褥,都会感觉重得无法忍受。

2.临终病人需要输氧吗?

临终病人会因呼吸衰竭而觉得喘气困难。那么解决之道似乎就是给病人输氧。可实际上,临终病人已经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即便给她们供氧也没办法减轻他们的“呼吸饥饿”。

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吗啡或阿片类制剂的合成麻醉剂减轻病人的喘气困难和焦虑感。

3.临终病人需要喂食和输液吗?

临终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是不是该用胃管喂食物和水,或者给病人输葡萄糖呢?其实,临终病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而脱水和缺乏营养还会造成病人血液里的酮体积聚,从而有止痛的效应,并出现一种异常的欢欣感。输葡萄糖会抵消掉这种感觉,而喂食则容易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而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的后果,让病人无法安静地离世。静脉输液能解决临终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也会给病人带来水肿、恶心和疼痛。

4. 临终病人听不见了吗?

在临终阶段,甚至在死前的叁个月,不少病人与外界的交流会减少。临终时,病人对别人的话也没有反应。不要以为这是拒绝关爱,或许他们已经听不见了。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话少了,是因为临终病人需要离开外在世界,和心灵对话。

一项对100个临终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临终前一周,有56%的病人处于清醒状态,44%是嗜睡的,但没有一个处于昏迷状态;死前的最后6小时,清醒的占8%,42%嗜睡,其他昏迷。家属应抓紧与临终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也不要在最后随便说出口。

5.临终病人的呜咽是痛苦表现吗?

临终病人的口腔会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咙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咳咳声响,让人听了觉得不舒服,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但这时候给他们吸痰常常会失败,且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该把病人身体翻向一侧,把枕头垫高,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临终病人呼吸时还会发出呜咽声,但这并不一定代表着病人很痛苦。可适当用一些止痛剂,让临终病人可以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静离去。

总之,在病人临终时刻,我们应该让病人舒适而安静地离去,防治过度、无效的治疗。

参考资料:

[1]《迎接首个“中国医师节”,肿瘤科高能医生访谈录》.每日经济.2018年8月17日

[2]王淑英,王彩云.《临终护理的现状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2004年第4期

[3]霍忠超,王雪玲.《晚期癌症病人临终关怀的探讨》.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7年第2期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癌细胞怕热,癌症患者发热能够对抗癌症吗?

发烧这种情况我们都见怪不怪了,我们往往感冒扁桃体发炎的时候就会发烧,出现发热的情况往往都是因为我们身体内出现炎症而导致的。为什么我们在出现炎症感染的时候就容易发烧呢?

其实,当我们的身体内被细菌或者病毒入侵的时候,就会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统,大脑开始调控我们的体温,绝大部分的细菌病毒都是不耐高温的,当我们体温升高的时候这些细菌病毒的活性就会降低,进而我们身体内的免疫细胞也能够更好地摧毁这些病原体。

因此,发烧其实是一种我们自身的身体保护措施,当我们身体发热的时候往往说明体内的免疫细胞正在和细菌病毒进行大战。发热既然能够对抗细菌病毒,那对抗让我们致癌的癌细胞是否可行呢?

癌细胞怕热?

癌细胞相较于普通的癌细胞,对于高温的耐受性要差很多,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普通组织细胞能够承受45度的温度,而癌细胞在43度的时候就会逐渐开始失去活性。如果能够将温度控制在只伤害癌细胞却不伤害普通人体组织细胞的情况下,确实是能够做到将癌细胞消灭让肿瘤缩小甚至消失的可能。

综上所述,癌细胞确实是比普通细胞更怕热,更高的温度能够让癌细胞活性降低被身体内的免疫细胞杀死,对于帮助我们对抗癌症是有帮助的。

那如果我们发烧,能不能够烧死癌细胞呢?

这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在烧死癌细胞的时候我们自身可能就先被烧死了。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相当死板的器官,当我们身体遭受伤害的时候它往往会开始组织最有效的进攻将对方消灭,但往往会忽视对于身体本身的伤害。

当我们身体遭受细菌病毒入侵的时候,大脑控制身体升温来对抗病原微生物,但高温对我们自身也有危害。当我们的体温超过40度时,只要超过十分钟以上就会对我们身体内的各个脏器造成损伤。当体温超过41度时,就会对大脑造成损伤,一般情况下会导致大脑细胞中的蛋白质结构遭到破坏,出现脑细胞损伤并且这种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一般情况下41度持续叁十分钟就可能导致脑损伤烧坏脑子,如果持续更长时间或者更高的温度,就会直接导致大脑死亡。

因此可以说,大脑升高体温对抗疾病的方法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大脑的想法只有一个,今天自己和病毒细菌必须死一个。这样的想法当然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出现炎症发热的症状时往往需要进行退热治疗,使用药物将细菌病毒杀死,这样大脑发现入侵者被干掉了体温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那这么说,是不是使用高温将癌细胞杀死的方法就不可能实现了呢?

并不是,现在对抗癌细胞已经有热疗的方式,常见的有腹腔冲洗灌注对抗癌症,早期热疗有局限性并不能够恒定温度,原定43度的热水进入身体后温度逐渐降低,最后温度只有叁十多度基本上无法针对癌细胞。但随着科技进步,现在已经有了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这一套技术和理论,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控温度,一般温度在43度正负零点五度之间,能够起到一定降低癌细胞活性,甚至杀死癌细胞的效果。

单纯的热疗起到的效果有限,但是在配合化疗手段进行热化疗的时候就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在对抗“癌症之王”胰腺癌时也能够产生一定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根据癌细胞不耐热的特性,使用热疗的方法确实是另辟蹊径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抗癌症,但是单纯认为发烧就能够治疗癌症肯定是不靠谱的,癌细胞要43度环境下才会逐渐凋零失活,而我们的大脑在这个温度下可能就先阵亡了,因此发烧治疗肯定是不靠谱的。

除了发烧治疗癌症,网上还有很多人传言饿死癌细胞的说法,因为癌细胞的增殖需要大量的营养,因此我们不摄入营养癌细胞就被饿死了,这样的说法可行吗?

当然不行,这和发烧烧死癌细胞的说法如出一辙,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千的方法。本身我们的身体内除了癌细胞我们正常的组织细胞也需要提供营养,其中也包括我们体内对抗癌细胞的免疫细胞。如果我们不吃饭,身体的免疫细胞也虚弱,癌细胞反而可能生长得更加厉害。因此癌症患者还是应该坚持健康营养的饮食,并进行适量的运动帮助我们身体提高免疫力,当我们身体内免疫细胞更有活力的时候,杀死癌细胞的能力才会更强,这才是正确面对癌症肿瘤的方式。

目前对抗癌症,我们主要使用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放化疗,以及新型的免疫治疗方式,免疫治疗就是依靠人体内能够杀死癌细胞的免疫细胞将癌细胞杀死,在逐年地发展中效果显着。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抗癌症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最后我们人类还是可以战胜癌症的。

参考资料:

《“饥饿疗法”能饿死癌细胞吗?》北京晚报2017-11-19

《热水"烫死"癌细胞成现实 精准控温是热灌注的关键》南方日报2015-10-20

《专家回应小伙火烤癌细胞:会烧坏脑细胞》广州日报201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