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发烧预示什么(癌症病人发烧怎么办)

发布时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晚期发烧预示什么,以及癌症病人发烧怎么办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为什么会发热?聊聊癌症发热那些事儿

作者/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副主任、一病区主任 高启龙 博士

癌症晚期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有约2/3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

这时,患者及家属往往会非常恐慌,我就为大家解读为什么会发热?引发癌症发热的原因有哪些?希望本篇文章能减轻大家心中的恐慌。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

人为什么会发烧?

在人的大脑中有一块专门负责调控体温的区域——体温调节中枢,这个中枢有一个确定的调体温定点的数值(体温调定点),就是正常体温。如果体温比设定的值低了,中枢会指挥肌肉抽动产热,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寒战,同时使外周血管收缩,皮肤上的毛孔收缩,减少散热,慢慢的体温又重新升回到设定好的那个值。如果体温过高,中枢就指挥人体出汗,毛孔散开,毛细血管扩张,充分降温,直到人体回到那个合适的温度。

如果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刺激,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那么这时相对来说,原来的正常的体温就偏低了。比如,一个人感染了,他的体温调定点先达到39度,随之机体也达到39度,因为人体这台精密的仪器认为,这个39度时候的代谢刚好能达到清除感染或者坏死物的最佳状态。如果发热消退,体温调定点也随之下降。

许多物质能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比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的入侵都会造成发热,但这些微生物并不能直接刺激到体温中枢。这些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后,会被免疫系统识别、清除,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会释放出很多化学物质,比如白介素,它们会刺激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热。

发热都是有害的吗?

并不是!发热并非一种疾病,它是一种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程度的发热可能有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聚集并吞噬病原菌、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升高及 T - 淋巴细胞的增殖等来对抗感染。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任发热而不作为,体温过高是机体向我们释放的一种讯号,当体温高于 40 ℃ 的时候,与发热相关的不良风险将上升 。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意识改变。

体温升高=发热吗?发热到什么程度需要处理?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 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 1℃。腋窝测量正常值为 36~37 ℃,口腔测量正常值为 36.3~37.2 ℃,肛测正常值为 36.5~37.7 ℃ 。

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这种情况下的发热是不需要用药的。

临床上通常将发热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低热:37.3~38 ℃

中等度热:38.1~39 ℃

高热:39.1~41 ℃

超高热:41℃ 以上

通常情况下,低于38.5℃的低烧是不推荐用药的,医生会更倾向于寻找发热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建议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等。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患者感觉浑身酸痛无力,寒战等症状非常明显,就需要使用退热药物了。

癌症患者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癌症患者发热多为低热(37-38℃左右),有些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

癌症患者发热的原因有多种:

(1)感染性发热

癌症患者往往免疫力比较低下,容易引发细菌、病毒、真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手术创口及各种导管(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腹腔腹水引流管、胸腔胸水引流管等)也有可能引发感染。

(2)肿瘤热

肿瘤热是肿瘤本身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肾癌等,也可以出现在实体瘤的进展期,尤其是原发性肝癌和肺癌。

肿瘤热有它独特的特点:首先,间歇性发热,多为低热,体温在37. 5~38. 5℃之间,有时仅仅是患者感觉发热,但体温并不升高,患者全身症状可不明显;血液检查,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并没有增多,抗感染治疗无效,对解热镇痛药反应较好。

引发肿瘤热的原因有很多:

· 肿瘤生长迅速,肿瘤的血液供应跟不上其生长的速度,癌细胞发生坏死,坏死的组织被人体吸收而发热,俗称吸收热。

· 癌细胞刺激后,机体的白细胞向肿瘤组织浸润聚集,产生致热原,使体温调节失效而发热。

· 食道癌,肺癌,纵膈肿瘤的患者经过放疗后,可能出现放射性肺炎而发热。

(3)药物热

某些化疗药物,如顺铂、博来霉素、干扰素等,它们常见的副作用就有发热。有些患者输血、输注白蛋白等也可能会出现发热。药物热一般停药后会缓解。

高启龙博士提醒大家:发热是癌症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原因有很多,患者及家属不要恐慌。

在住院期间,医生会严格监控患者体温,出现发热也会积极寻找原因,对症处理,患者及家属需要做的就是相信医生,按照医生所说去执行就好了。

手术后及置管后出院的病人,如果出现突发高热,可能是感染引起,一定不要害怕麻烦,要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处理。

新型肺炎疫情下,肿瘤患者如果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怎么办?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全国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严格措施防控疫情,同时由于新发确诊病例的增多,各地医疗资源都处于紧张状态,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不给国家增加负担。

但是,我们肿瘤患者情况比较特殊:由于药物治疗以及疾病自身等因素,有时会出现发热的现象,甚至伴有乏力、头晕等情况,而此次病毒感染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也为发热、乏力,更加麻烦的是当前属于流感的高发季节(一般从12月份开始一直到来年的3—5月),多重因素重叠在一起,一旦出现某种症状,大家都会忧心忡忡。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鉴别一下普通感冒、流感、新型肺炎和肿瘤热,一旦出现某种症状,我们也可以在家自查,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不乱:

普通感冒

早期咽部干痒或灼热感、打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一般没有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如无并发细菌感染,一般5~7天可痊愈。

流感

突发高热,头痛不适,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症状较轻。早期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且常感眼干、咽干、轻度咽痛。部分患者会有流涕、鼻塞、乾咳、胸痛、恶心等症状。有时还伴随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新型肺炎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乾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肿瘤热

癌症患者出现发热的症状多数都持续时间比较长,且发热的症状时轻时重,很多患者会出现一周以上的持续时间。在伴有感染的时候,会出现连续性的高热现象。多数的患者还是以低热的现象为主,呈现间歇性的持续状态,在发热的同时还会伴随着乏力、头晕等情况出现,且患者还会有体重减轻、盗汗的现象。

但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的医生,为了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危险,所以出现症状进行自查后,还应该进行严密监测,同时回忆自己近期的流行病学史(是否去过湖北等疫情高发区,是否与发热患者接触过,是否在人流密集地有无个人防护等),再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判断是否应去医院就医。当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医院也设立了网上免费咨询窗口,大家可以现在网上进行客观症状描述,做进一步的排查筛选,避免盲目就医造成交叉感染。由于各地的政策不同,希望大家严格执行规定,需上报就上报,切不可隐瞒,尤其是重点地区的朋友。

肿瘤患者由于免疫力较弱,不推荐在风口浪尖出门去医院,但也不可因噎废食,出现该去医院的情况一定要去,与此同时一定要做好严密的防护措施:

1,全程戴医用外科口罩、手套、眼镜(全方位防护、有备无患)

2,尽可能避免与其他人密切接触,保持1米以上距离

3,避免乘坐公共交通

4,不要用手触摸眼睛、口鼻

5,身体允许的条件下走楼梯,不坐电梯

6,回家后,第一时间处理口罩、消毒物品和衣物

7,勤洗手

8,去医院之前可以先电话联系一下,或者选择定点医院

此次疫情不仅禁锢身体,也戕害心灵。有些人身体出现一点点不适,终日紧张惶恐,濒临崩溃;那些身处疫区以外的湖北人,很多人正经历着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心理创伤难以平复;疫区内的民众,一些人被淹没在负面信息中,被恐慌感压倒,担心自己和家人染病,焦虑无法克服,情绪过度紧绷,又无能为力;特别关注和同情疫区的旁观者也是心理敏感人群,表现出压力应激反应,一些人觉得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感,失去了社交欲望,感到抑郁,甚至有失眠、恶心、头痛等身体症状。

所以,为了避免不由自主地被负面情绪控制,我们应积极调适生活,如安排规划日常行为,增加体力锻炼等等,适时寻求心理援助也很必要。人人都有义务为同伴提供心理支持,全社会的共情与陪伴,将治疗一颗颗受伤的心,也将帮助我们战胜此次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