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脾气差(癌症病人5年内不上班单位怎么处理)

发布时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病人脾气差,以及癌症病人5年内不上班单位怎么处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癌症患者自述:不想发脾气,可是总控制不住,心里也很复杂

患者在患病及治疗期间由于疾病或治疗副作用常会出现情绪焦虑、害怕、自责、恐惧、孤独、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或情绪的失控现象,具体可以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胸闷盗汗,或者疲倦嗜睡、食欲低下、少言寡语、注意力涣散不集中等等。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往往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的治疗进程,也会给照顾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那么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呢?

造成病患出现负性情绪及情绪失控现象的原因:

对疾病和治疗方桉的不了解而导致恐惧。当提到癌症时,社会大众往往会对这种疾病赋予一些负性的标签,例如:癌症=死亡,大部分癌症病人都是被疼死的,癌症治疗特别痛苦等等。这些负面标签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多患者恰恰是因为这些固有思维和标签使得自己害怕癌症疾病及后续治疗,也不愿意从科学的角度了解疾病的机制以及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桉,从而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担心等不良情绪。

突如其来的转变。很多患者都是在无意中检查出患有癌症的,患病后患者不得不暂时放下工作进行治疗,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患者脱离了原有的生活舒适圈和社会支持系统,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例如从原有的家庭顶梁柱变成了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这种突然之间的变化往往让人猝不及防,没有时间去接受和整理,例如经济来源如何解决、父母子女如何照顾、自己的未来如何面对等等,这些不确定感都会导致患者脾气暴躁、情绪失控。同时,对于大部分病患来说突然之间成为家中的“累赘”,心中会觉得有愧于自己、父母、子女等,从而出现自责、压抑的情绪。

沟通系统出现问题。患病前很多家庭的沟通方式较为单一,除去固定需要特殊沟通的事项,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较少有固定的时间来了解家里人的内心状态,患病后针对治疗方桉、家中的琐碎事项,病患和家属的意见可能产生不合,原有的沟通方式起不到作用了,病患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心情,家属和朋友亦不知道如何去支持和陪伴,因此会导致病患感到心中情感无从说起,从而觉得孤独无助,或者使用错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对家属大吼大叫等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负性情绪呢?

认识不良情绪的存在。很多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情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家属有时会反馈:XX生病后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脾气和性格变化很大等等,这就是因为患者本身没有意识到自己正遭受不良情绪的困扰。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先了解并认识到不良情绪正在侵蚀着自己,例如:当自己感到焦略害怕时、当自己用吼叫责备来与家人沟通时等等,当察觉到这些不良情绪的表现形式时,就能够进行下一步的转变;

接纳不良情绪的存在:接着,患者需认识到自己存在这些不良情绪是很正常的表现,由于自己正在经历十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自己情绪的表达,因此可以给自己充分足够的时间来认识这些情绪的发生、发展的变化,然后逐渐的改变表达情绪的方式,例如当想发脾气时试图先进行几次深呼气再发表腈纶和看法等等;

改变固有的思考模式:最后,尝试利用其它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针对某一事件或事物的看法。当你觉得:我的癌症又复发了,这下肯定没救了,只能等死时,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考模式:我的疾病又出现了新的进展,我可以做些什么来减缓疾病带来的不良症状呢?等,尝试用一种积极的,以问题解决为焦点的思维模式来表达会比负面的发泄情绪式的表达方式更有效。

尝试与家人共同进行一些活动:可以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并与家人一同进行,例如游泳、写作、听音乐、涂鸦、静观等等,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来达到疗愈和放松身心的作用。同时,与家人共同进行,还能够在过程中加深彼此的了解,从而在沟通的过程中更为顺畅和自如。

情绪对肿瘤影响很大,送你四张“心理处方”

癌症发病成因和疾病进展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有关医学调查表明,癌症病人中约有66%患抑郁症,10%患神经衰弱症,8%患强迫症。据统计,因精神崩溃导致1/4的癌症患者治疗后转移复发。

瞒住病人?还是立即告诉本人?

既然癌症与心理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医生和家人面对癌症患者应该如何进行心理应对呢?当病人确诊为癌后在得知病人确诊为癌后,是先瞒住病人?还是立即告诉本人?

在临床上,有些病人是被一瞒到底的,甚至当病人的癌症治好了,仍然不知病情。但却并不主张对所有的病人都一瞒到底,因为如果一直瞒下去,有的病人会不配合治疗。此时,可略微透漏一些病情,只是要打些折扣,例如将胃癌说成是胃溃疡,恶性肿瘤说成是良性肿瘤,晚期癌症说成是早期癌症,这样逐步把病情告诉患者,使病人在心理上接受实情有个过程。

当然,同时要配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例如要向病人反复讲解“癌症不等于死亡”,例举一些成功的桉例,使病人对治疗有信心,对生存抱有希望,病人也就会配合治疗。然而也有些病人是自己独自来就诊的,或虽有家人陪伴,因为猝不及防被病人知道了病情。这时只能面对现实。

要与癌“磨”,不要与癌“搏”

无论多么坚强的人,哪怕患者本人是医生,对癌症的诊断都不会无动于衷,而悲观、心重的人会出现严重的精神沮丧。遇到这种情况,开始先不劝阻,让病人尽情发泄心中的悲痛。因为病人倾诉,愿意把积压心头的负性情感宣泄出来,有利于后续的心理治疗。当病人哭声渐停,情绪稍稳,再对病人进行面对面的心理疏导,告诉他们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癌症已不是罕见的疑难病,而已是常见的慢性病,所以要与癌“磨”,不要与癌“搏”。

当然癌症病人中也有心理素质好,能够坦然面对的,这些病人即使患晚期癌症,心理治疗都会获得显着效果。这些患者,要向他们讲述名人抗癌成功的例子,鼓励他们一面与癌“磨”,一面量力而行地做自己最愿意最喜欢做的事情,将注意力从癌带来的恐惧和痛苦中转移开来。

客观面对,改变观念

癌症是不长眼睛的,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人种、性别、年龄的人身上,无论地域、贫富、阶层。对于事业成功、经济条件较好的病人,他们还常常恋着自己的事业或产业,以为金钱可以换取生命,以为花钱越多治疗的效果越好,孰不知癌症的治疗结果常常不是这样的。

面对这类病人,家属要常常劝导他们要尽快从工作的一线退下来,至少要从一线退到二线。当然病人中也不乏贫困者,他们最担心的是经济负担,有很多人选择放弃治疗。对于这类病人,一方面会向他们解释虽然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费用是高昂的,但病人还是应该尽其所能与癌进行持之以恒的抗衡。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既然癌症找上门来了,就要客观面对。

人一旦患了癌症,应先想一想自己多年养成的生活方式与生癌有没有关系,比如抽烟、喝酒,喜食熏烤、油腻、红肉等垃圾食品,作息颠倒无规律,脾气急躁或抑郁,喜欢与人“较真”,生活上过于追求“完美”等等。那么首先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进行一个彻底的改变,忌烟忌酒,以素食为主,作息尽量安排得规律有序,心态则要尽量调节得平和些、超脱些,或许“与世无争”应该成为当前生活的“座右铭”。

癌症在当今多数人眼中看来依然是绝症,但它毕竟是一种慢性病,与某些致死的急性疾病如心脏猝死、脑卒中相比,往往有时间和治疗的空间,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又是幸运的。要引导患者明白,死并不会马上到来,还有治疗的机会。现在最迫切的就是希望找到一种不会给身体带来痛苦而又有效的治疗,以便能享受这最后的生命时间,甚至能得到更多的生存空间。

寻找快乐,心想事成

癌症不等于死亡,但癌症毕竟是凶险、可致死的疾病,特别是当接受了现代医学昂贵的手术、放疗、化疗和高营养治疗后,依然要面对失败,面对“人财两空”的结局,无论对本人还是家属来说,在心理上所承受的打击和折磨都是极其巨大的。所以面对可怕的癌症,面对这样痛苦的治疗,曾有四成癌症患者有过自杀的念头,并且有些人付诸实施。对这些患者,应引导他们暂且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不要与上比,也不要横向比,而是要与下比。

在字典上,快乐的定义是“觉得满足与幸福”。人的需求一旦获得满足,就会产生快乐的感觉。当患者一旦把自己放在了社会的最低处,就很容易接受“知足者常乐”的人生哲理。医生、护士、家人正是要设法帮助病人获得这样的快乐。乐观可帮助癌症病人战胜顽疾、恢复健康,它虽然不是万灵药,但首先是可以保护患者不受抑郁的侵扰,使病人保持一个愉悦的精神状态,这会提昇病人的免疫能力,激发免疫系统中更多的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参与人体抗击癌细胞的包围中。

当一个人身患绝症的时候,当一个人事业失败成为落魄者的时候,当一个人生活处于最低谷的时候,向大家介绍朗达·拜恩的生活哲理。这位1952年出生的澳大利亚电影制片人和作家,被人熟知是因为她所写的《秘密》一书,这本书在美国销售超800万本,全球销量超1500万本,是至今最畅销的心灵励志书。书中,朗达·拜恩发现“心想事成”不只是一句祝福的话。而对于癌症病人来说,朗达·拜恩的发现或许正是帮助他们战胜绝症、恢复健康的福音。

思维具有无穷的创造力。笔者将朗达·拜恩的研究结果引入到癌症病人的心理治疗中,简单说,就是要给癌症病人带来好信息,让他们心中反复默念:“自己的癌症一定能治愈!”同时,把自己的情绪调节到快乐和喜悦的状态,如果处在气功状态更好。因为无论在做静功还是做动功时,都可能激发人体的下意识,甚至启迪蕴藏无限能量的潜意识,那么人体抗癌的自愈力就有可能被意想不到地大大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