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血常规会有异常吗,以及癌症挂什么科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查血常规能看出肿瘤?这些指标异常请进一步检查,或是癌症信号
李大爷近几天身体不舒服,上网查了查,感觉自己的症状与癌症很像,去医院门诊,医生了解一些情况后,说建议李大爷去查血常规。李大爷很纳闷:查血常规能查出癌症吗?
血常规的检查意义血液常规的检查,主要是血液常规检查、血型、血脂检测、血糖检测、尿酸检测、血钙检测、乙型肝炎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尿常规检查、粪便隐血试验等等。
而通过血液检查可以测出的疾病主要包括了:各种炎症、贫血、血小板的含量、糖尿病、冠心病、低血糖症、急慢性肝炎、乙肝、肝硬化、肾功能异常、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结石、泌尿系统疾病等疾病。可以说,血常规的检测意义还是比较重要的。
血常规能查出癌症吗?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监测,血常规的检查,有时可以发现因为肿瘤出现而导致的某些改变。比如白血病这种血液类的癌症,在血常规的检查中,很多患者的白细胞会急剧增多,晚期患者白细胞增多的现象更是明显。但是也有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毕竟稳定,无明显变化。
而这也表明,血常规的检查,对于癌症的检测并不起到绝对性的指导,而只能是一种辅助性质的作用。因为肿瘤在发生后,患者血液数值的变化没有普遍性,自然也就没有绝对参考的意义了。
但是,在血液检测中还有一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这是专门针对肿瘤而检测的一种项目。
肿瘤标志物可以当作癌症诊断的参考肿瘤标志物是指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分泌或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异常产生或升高的一类物质,可反映肿瘤的存在和生长。
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是相对常见的肿瘤标志物,通过它,可以检测出八成以上的肝癌和一些生殖器肿瘤。
人在胎儿时期,由于肝细胞的合成,甲胎蛋白维持着一定的含量,不过到了成年期,人的肝细胞反倒失去了这种合成能力,所以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含量就极其低微。不过随着肝功能发生异常的时候,尤其是癌变,甲胎蛋白的含量反倒又会升高。
正因为如此,它的变化成了临床上的辅助诊断标准。临床上,肝癌患者体内的甲胎蛋白含量比正常人多出10倍甚至上万倍。
糖基抗原(CA19-9)
临床上,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胆管癌、肝癌,都会引起糖基抗原CA19-9的显着升高。一些消化道类的炎症问题,也会引起该指标的升高,比如胃炎、肝炎、胆囊炎等。
通常情况下,升高的数值比正常值低于两倍以下的,也不用太过于担心,还要结合临床的其他诊断才能进一步作出判断。
糖基抗原(CA125)
CA125是卵巢癌的特异性标志物,此外,子宫内膜癌、宫颈癌、胰腺癌、肠癌、乳腺癌以及肺癌,该数值也会升高。
糖基抗原(CA153)
它是乳腺癌患者的诊断标志,在早期,它的敏感性可以达到60%,晚期更是高达80%。
癌胚抗原(CEA)
它是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的一种糖蛋白,临床显示,结肠癌患者中,CEA增高的比例达到了45%到80%,此外,胰腺癌、胆管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患者的阳性率也不低,在50%到70%之间。
糖类抗原(CA242)
这是结肠癌以及胰腺癌的标志物,检出率可以达到60%到85%,而且水平极高。此外在某些胃癌患者中,这项指标也会升高。
糖类抗原 (CA72-4)
这是胃癌、卵巢癌、肺癌的肿瘤标志物,但由于是非特异性的,所以指标上升了,也不一定是得癌症了。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这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如果是前列腺炎症、增生或者肥大,也会导致水平的升高。
肿瘤标志物只是一个参考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只是一项肿瘤检测的参考标准,它的升高或者改变,并不一定能够百分百确定就是得了癌症。
肿瘤标志物并非只有肿瘤细胞才能产生,因此并非肿瘤患者所特有,正常人或者某些良性疾病患者也可能存在肿瘤标志物。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不是所有的肿瘤患者肿瘤标志物都升高。
在临床上,肿瘤发生后的身体指标变化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因素,个体差异以及患病程度的差异,都会影响肿瘤标志物的数值变化。正因为它并非绝对的指标,所以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只是具备参考的意义。
怎样才能确诊癌症?在临床上,对于癌症的检测和确诊是很谨慎的。以肺癌为例,如果检测中出现了肿瘤标志物的升高,那么接下来可以通过影像学的检查,来确定肺部是否的确存在结节或者阴影。
如果影像学的检查显示存在的话,到这一步可以基本断定是肿瘤了,但如果要做进一步确诊的话,那就需要做穿刺活检。通过穿刺取出怀疑是病灶处的一些组织,然后经过体外的检查化验,便能够最终确认是否是肿瘤,是恶性还是良性的。
癌症的整个确诊步骤是十分审慎的,通常要进行多种的检查,通过对数值的综合对比研判,才能最终确定是否为癌症。
若是最终确诊是癌症的话,如果患者本人没有被家属隐瞒,那么最重要的是要稳住心态,然后要主动找医生询问病情的程度和发展,只有了解了具体的情况,才能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措施。即便是家属隐瞒了患者,家属也应该代为向医生询问情况,了解病情的发展,决定下一步要采取的措施。
总之,不能慌乱,不能过度悲伤,打起精神来,才能和肿瘤疾病正面相抗。
参考资料:
[1]《一文读懂肿瘤标志物》.丁香园.2019-4-11.
[2]《癌症早期诊断的好帮手——解读肿瘤标志物》.解放军报.2014-5-8.
[3]《验血可以查出哪些病状?》.新华网.2015-11-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一家人中有8位癌症患者,癌症遗传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近日,一则“家中8人患癌二胎妈妈也查出癌症”的消息登上热搜。
据浙江省肿瘤医院微信公众号刊文,36岁的朱女士刚刚生下二胎宝宝,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她偶然发现,一直定期观察的“甲状腺结节”突然变大,出于对疾病的敏感性,她立即到医院做检查。
果然不出所料,在进一步检查中她被确诊为甲状腺未分化癌,这是甲状腺癌中危险性极高、预后较差的一种。
一家人中,有8位癌症患者
令人惊讶的是,连同朱女士,她的家族中共有8位癌症患者。朱女士的父亲、哥哥、两位姑姑、叔叔、堂哥、堂弟都有癌症病史:
父亲胃癌、肾癌、肺癌、结肠癌病史;
哥哥淋巴瘤病史;
两位姑姑乳腺癌病史;
一位叔叔肝癌病史;
一位堂哥肺癌病史;
一位堂弟肺癌病史。
朱女士第一时间来到浙江省肿瘤医院,她不仅想确诊自己的病症,还想弄清楚家族癌症高发背后的原因。
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医生苏丹在全面评估了解她的病史和家系肿瘤史后,已经推断这一家极可能患的是一种罕见遗传肿瘤综合征——李法美尼综合征(Li-Fraumeni综合征),详细的分子病理检测证明了她的判断。
苏丹医生解释,TP53基因突变导致的Li-Fraumeni综合征在遗传性肿瘤中比较少见,发病率通常为1/20000,它有一些特性:发病患者年纪比较轻、可发生多种不同系统肿瘤而形成肿瘤谱。
苏丹医生表示,“这8人患的都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此外家族中其他10位直系亲属也做了相应位点的检测,发现了几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意味着他们今后患者的风险明显增高。”①
李蔚海 摄
癌症遗传的概率有多大?
目前,人类对癌症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了解,很多癌症的病因还不明确,但有些癌症已被证明具有明显遗传倾向。
1. 乳腺癌:女儿风险高2~3倍
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陈秀春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研究发现,在乳腺癌患者中,20%~25%具有家族聚集性,其中55%~60%属于遗传性乳腺癌,其占乳腺癌总体的5%~10%。
乳腺癌有遗传倾向,一般来说,母亲得乳腺癌,女儿得乳腺癌概率要比其他女性高出2~3倍。临床建议高危人群应定期自查,每年到医院进行一次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②
2. 卵巢癌:遗传多由基因突变引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妇科主任医师吴小华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这类卵巢癌的主要特征就是家族聚集发病,而导致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的“真凶”则为BRCA1/2基因突变。
BRCA1/2这两种基因是“抑制”细胞癌变的重要基因,一旦发生突变,“抑制”癌变的阀门就被打开,进而导致较高的癌变风险。
研究表明,超90%的遗传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变引起。对于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或有效的遗传咨询,确认有BRCA1/2基因突变的人群经专业医生评估可进行预防性切除,以避免罹患卵巢癌或乳腺癌的风险。②
3. 肝癌:子女是一级预防对象
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王谦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如果父母被查出肝癌,子女是一级预防对象,因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易造成肝癌的家族聚集倾向。特别是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其后代发生肝癌概率较高。
肝癌主要和感染相关。比如说一个家庭中,有一人得了乙肝或丙肝,其他家族成员就容易被感染,而肝癌的高危人群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患者。但是,患有肝炎的患者只要及时控制,积极治疗肝炎,阻断其发展进程,有助于避免肝癌的发生。
如果家中有肝炎患者,要定期接种疫苗,同时建议采用分餐制,避免家中餐具交叉使用,降低肝炎的传染。家有肝癌患者,其子女无论身体好坏都要进行全面的肝脏检查,如肝功能全项、B超等。②
4. 鼻咽癌: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性
杭州市肿瘤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医师邓清华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同一家族里同时有几个人患上鼻咽癌,分析原因,遗传是基础,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研究发现,有鼻咽癌家族病史的人,患病概率比正常人要高20~40倍。
常规体检中有个项目是检查鼻子,很多人觉得不做也没关系,其实这可以筛查鼻咽癌。如果鼻咽肿瘤的位置不是特别隐蔽,有经验的五官科医生在检查时,基本上可以看到病变。目前临床上的EB病毒检测,也是鼻咽癌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如果家族中有人曾经得过鼻咽癌,建议大家到医院做个鼻腔镜和EB病毒检测。②
5. 甲状腺癌:有一定遗传倾向
原空军总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夏廷毅201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甲状腺癌有一定遗传倾向,直系亲属中若有甲状腺癌患者,家族中其他成员应被列为高危人群,早到医院进行筛查,如果病情需要还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③
6. 肠癌:有家族性特点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2021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结直肠癌发病确实有家族性特点。临床上也会见到父母及兄弟姐妹都患癌的情况。其中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大约是5%。
有一种家族遗传性腺瘤病性结直肠癌,主要是因为一种叫APC的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肠道会长许多息肉,患者到了叁四十岁后,即使没有不良生活习惯,基本上都避免不了患结直肠癌;还有一种是非息肉性的家族遗传性结肠癌,没有临床标志,发病前看不出是非遗传性的结肠癌还是遗传性的结肠癌,根据家系调查来看,每一代中都有人发病,跟核酸修复基因的失活有关。④
7. 胃癌:有家庭聚集现象
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廖先珍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综合征(HDGC)是第一种被识别出的遗传性胃癌。
胃癌的家族聚集现象是由于编码E-钙黏蛋白的CDH1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其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平均发病年龄在38岁,男性患弥漫性胃癌的风险约为67%,女性约为83%,患者多伴有胃外肿瘤。⑤
8.胰腺癌:有早现遗传现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主任医师虞先濬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在临床上,胰腺癌可根据遗传背景分为两种,一种是家族聚集性,一种是散发性。而家族性胰腺癌是已经确定的遗传肿瘤综合征,约占所有胰腺癌的3%左右,其存在早现遗传现象,即在越是年轻的一代,其发病年龄越早,症状越重,预后越差。
对于家族性胰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大多数专家将其定义为在一个家族不存在其他恶性遗传性肿瘤的情况下,出现2个或者2个以上的家族成员发生有病理依据的胰腺癌。⑥
最后,癌症确实是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家族聚集性,这主要是由于致癌基因的遗传和家族成员相似的生活习惯导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此现象有所警觉,发觉家族中此情况的一定要足够重视,做好癌症的预防和筛查工作,争取将癌症扼杀在摇篮中。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