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综合治疗策略(癌症综合治疗以什么为主)

发布时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综合治疗策略,以及癌症综合治疗以什么为主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癌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定制个性化癌症治疗方桉呢?

如今,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经济越来越发达,我们的生活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正在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殊不知,癌症也在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家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1929例,死亡病例996万。其中我国新发癌症人数居全球第一。

癌症是怎么来的?

人体内的细胞生长和分裂是正常细胞周期的一部分。细胞核控制着这一过程。在每个细胞核内,被称为DNA的遗传物质包含着指导这一过程的指令。

肿瘤形成 当DNA受损时,正常情况下,DNA的反应是自我修复或只是细胞死亡。但当人得癌症时,指导细胞分裂的DNA被破坏了,这些部分受损时,DNA无法自我修复或者导致细胞死亡。没准备好的DNA会导致细胞不受控的分裂成更多的、被称为癌细胞的受损细胞。当癌细胞繁殖并取代正常细胞时,肿瘤就形成了。在癌细胞全面失控爆发之前,人体和癌细胞可以共存很长时间。

转移 如果肿瘤细胞在一个地方待着不动,就有很大机会通过手术治愈。遗憾的是,世界那么大,癌细胞总想去看看,导致很多癌症患者死于癌症转移。癌症转移也是肿瘤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转移可以在肺部、肝部、骨头等部位。

随着肿瘤的扩大,它会产生自己的血液供应。癌细胞不像正常细胞那样粘在一起。他们可能会挣脱,进入附近的血管,血管中的癌细胞可能会移动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额外的肿瘤,这被称为转移。

癌症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淋巴系统。癌细胞可能进入肿瘤附近的淋巴管然后移动到淋巴结,如果这些细胞通过淋巴结,可能会继续通过淋巴系统形成额外的肿瘤。

肿瘤治疗如何“量身定做”?

肿瘤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发病过程和治疗过程。没有病人是按教科书来生病的,他一定有其他更复杂的情况。现在特别提倡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桉。那么医生是如何在指南大方向的指引之下,为患者量身定做一个合适的治疗的策略呢?

癌症的治疗手段可谓是今非昔比了。现在提倡多学科联合会诊(MDT)。也就是由肿瘤内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聚集到一起,组成治疗小组,共同研讨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桉。

前段时间,关于肿瘤治疗规范化的话题引广泛关注。专家指出,尽管我国的肿瘤治疗确实存在有不规范性的方面,但规范治疗在不断发展,国家层面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患者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多个性化的诊疗方桉。这意味着在遵守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强调患者本身的状况,对病情做出全面的评价,正确有序地运用各种治疗手段,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愈发重要。

手术、放疗、化疗,怎么选?根据什么因素选择治疗方桉?#...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但具体采用何种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分期、全身状况、肿瘤危险因素以及个人意愿等综合考虑。

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手术和经阴道治疗放化疗,大多数患者选择腹腔镜手术,因为其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也更好。对于有保留生育意愿的年轻内膜癌患者,药物治疗主要采用高剂量孕激素治疗。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如患有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需要在充分了解手术风险和药物治疗方桉后再做出决策。对于病情控制不佳或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此时可考虑姑息性激素治疗。治疗方桉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具体选择。建议详细了解手术风险和治疗方桉后再做出决策,避免盲目治疗。记得点赞关注哦!

为何很多临床治疗癌症,不手术先化疗?3个好处,一文科普分析

  “癌症”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慢性病,它在临床上也被称为“恶性肿瘤”。

  很多人对癌症都存在固有、错误的观念,认为癌症既然是肿瘤,那手术直接切除肿瘤,就是最佳的治疗方式。所以,在癌症确诊时,无论自己身体情况如何,患者都会强烈要求医生给自己进行手术!

  不能否认的是,手术的确是癌症治疗中的重要措施,它能将患者的原发癌肿、部分转移癌灶清除。但是,手术却并不是唯一治疗癌症的方式,也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首选治疗办法。

  在现实的临床治疗中,很多患者并不能第一时间接受手术治疗,而是化疗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手术!

  就拿我国较为高发的消化道癌肿来说,大部分在早期都没有典型、强烈的症状反应。一般在出现明显症状、患者就诊检查时,癌细胞早已经进入了浸润、侵犯阶段

  手术的确是能够切除癌肿,但是并不能将潜在的转移癌细胞完全清除!如果此时进行手术,患者在术后有极大可能会复发,所以新辅助化疗的意义非常大!

  所谓的“新辅助化疗”,也就是说患者没有完全丧失手术机会,在手术之前对肿瘤病灶进行化疗,可为后续手术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手术切除癌肿之后,患者术后的局部复发的风险也会有所降低!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新辅助化疗与辅助化疗有一定区别。通常情况下,辅助化疗基本都是在手术过后进行几个疗程,目的是强化手术的治疗效果、避免术后复发或转移。

  而新辅助化疗则是在术前进行放化疗、介入治疗,目的是为了缩小肿瘤的病灶、杀灭已经转移但是还未被发现的癌细胞,改善患者的术前状态、并为后期手术创造条件!

  目前,在临床上新辅助化疗已经成为了抗癌的重要误区,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上:

  1、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措施,可以明显的缩小局部癌肿病灶,又或者是降低癌症的分期。特别是乳腺癌患者,经过新辅助化疗之后,甚至可以进行保乳房手术,提高患者后期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心理负担;

  2、在接受新辅助化疗之后,患者体内潜在的转移癌细胞能够被大量杀灭,方便后续的手术操作。并且,在杀灭潜在的癌细胞之后,还能降低局部肿瘤复发率、提高治愈希望;

  3、新辅助化疗开始后,医生能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判断其对化疗的蜜柑程度,为手术治疗后的辅助化疗提供了可靠的相关参考数据!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新辅助化疗方式,同样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这包括了消化道副反应、脱发、骨髓抑制等等。且新的辅助化疗方式也并不都适合所有的癌症患者,特别是已经失去手术根治机会的晚期、终末期患者。

  就目前来说,新辅助化疗主要是集中在了早期与晚期分界阶段的癌症患者身上。

  总的来说,癌症并不是单纯的切除肿瘤病灶就可以了,手术其实并不能完全杀灭体内潜在的癌细胞。所以,癌症治疗就是综合进行的,手术前后都需配合医生接受其他治疗方式,以便能提高癌症的治愈几率、降低后期复发率。

医生:晚期肺癌没有基因突变,除了化疗,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吗?

指南是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桉的重要参考依据,在肺癌领域除了像NCCN指南、CSCO指南等权威指南外,还有很多涵盖面比较窄但更新频率很快的指南,比如各种免疫治疗指南、恶病质指南、基因检测指南等,弥补了NCCN、CSCO指南更新不及时的缺点。

下面就盘点一下近期更新的小众指南,看看都有哪些新进展~

一、没有基因突变的肺癌如何治疗?——无驱动基因突变IV期NSCLC迎来ASCO指南新方桉

在亚裔患者中,40%~50%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驱动基因为阴性。一直以来,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的主要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血管靶向药物的应用,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手段逐渐多样化。

2017年,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了针对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指南。近期,这一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新。那么新指南为这类患者带来了哪些新的治疗方桉?一起来看下吧(由于本版指南的二线及叁线治疗推荐与2017年相比无变化,因此,本文仅对一线治疗的更新进行总结)。

图一: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用药选择

图二: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用药选择

指南的此次更新涵盖了免疫治疗、化疗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等治疗方桉,而且免疫治疗已经取代传统化疗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桉,因此对于没有靶向药机会的肺癌患者,一定要检测PD-L1,如有机会使用免疫药物帕博利珠单抗或者阿替利珠单抗,就可以获得更大的生存获益。

二、ASCO首个恶病质指南发布!解决癌症患者常见生活质量问题

恶病质这个词,看上去就让人充满不祥的联想。与它相伴的,是人们对晚期肿瘤患者最经典的印象:身躯消瘦,面颊凹陷,形容枯藁……

然而,恶病质是必然发生的吗?它给肿瘤患者带来的危害,就只是消瘦而已吗?如果恶病质总是和消瘦联系起来,是不是可以把它“吃回去”呢?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在其官方杂志《临床肿瘤学进展》(J Clin Oncol)最近发布了有关晚期癌症成年患者恶病质临床管理的新循证指南。目的是为ASCO成员提供第一个癌症恶病质指南,以总结有关该综合征治疗的可用数据。

恶病质的叁个最重要的特点为:骨骼肌持续丢失、常规营养支持不能完全缓解、功能损伤。其中骨骼肌丢失是恶病质的核心表现,但并不意味着只有“骨瘦如柴”才算恶病质。体重下降并伴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是恶病质的前期表现。

恶病质是涉及多个器官的疾病,对于其治疗也是需要多种策略互补搭配。过去几年的研究结论已经很清楚地表明,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万能的“神药”,一下子就彻底逆转恶病质,在此次公布的指南中提出营养、药物等策略可能会给恶病质患者带来缓解。

1

药物治疗

该指南提出,目前没有足够证据强烈支持任何药物来改善癌症恶病质的结局,并指出目前尚无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用于该适应证。

既往使用的皮质类固醇和醋酸孕甾酮类药物虽然可以刺激食欲或增加体重,但会增加感染风险和(或)引起肌肉无力甚至增加血液凝块的风险,因此对于那些食欲不振和(或)体重减轻的患者,如果确定希望尝试食欲刺激剂,建议先对皮质类固醇或孕激素类似物进行短期试验。

2

营养治疗

由于药物干预在治疗厌食及代谢紊乱中的作用非常有限,目前研究已经聚焦于应用营养治疗恶病质。理论上来讲,营养支持不仅可以增加患者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还可以调节肿瘤患者的异常代谢,有益于抗肿瘤治疗。

但数据并不能完全支持这一点,适度增加体重和(或)改善生活质量,也不见得可以帮助患者更长寿。

同时该指南建议不要对大多数患有晚期癌症和恶病质的患者常规使用肠内营养或肠胃外营养。但对某些患者,例如可逆性消化道阻塞的患者,特别是如果预后在其他方面还算是有利的患者,可以进行肠胃外营养的短期试验。例如患有低级腹部癌而没有其他重要器官损害的患者,由此肠胃外营养可以作为肠内喂养的桥梁。

此外,指南提到无法针对治疗癌症恶病质的其他干预措施(例如运动)提出其他建议。

肿瘤恶病质伴随肿瘤而来,它如幽灵一般潜伏在肿瘤疾病过程中,一出现就会给肿瘤治疗带来更多的困难,令人别样忧愁。

恶病质的治疗,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方桉的制定和开展。最需要的,是患者和家属能够重视营养治疗,关注患者的体重变化。及早预防恶病质,才是治疗的最好办法。

叁、《中国非小细胞肺癌ALK检测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发布,为肿瘤精准治疗之路再添动力

伴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的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一个重要的临床亚型。ALK抑制剂对伴有ALK基因融合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显示出显着的临床获益。选择准确、快速、恰当的ALK检测方法,筛选出适用ALK抑制剂的目标人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而此次的更新也是亮点多多。

1

强调了ALK检测的必要性

ALK检测除了预测晚期ALK阳性NSCLC的ALK抑制剂治疗疗效外,在早期手术切除的非鳞癌NSCLC中,有研究表明ALK阳性患者比EGFR突变患者的无复发发生存期(RFS)短,也有研究表明ALK阳性患者比ALK阴性患者的RFS短,此外ALK阳性也预示着更高的肝脏复发风险,因此新版《共识》提出ALK阳性患者术后应采取更积极的随诊计划或进行辅助治疗。

2

扩大了ALK检测的适宜人群:早期患者的加入

数据显示,在早期手术切除的非鳞癌NSCLC患者中,ALK阳性和预后差相关,因此,与以往指南相比,新版《共识》对检测人群给出新的定义,加入了早期ALK阳性患者,强烈推荐在腺癌(包括含腺癌成分)患者,不管其分期,都需要进行ALK检测。

3

ALK检测的新方法:NGS方法的加入

新版《共识》的最大亮点之一是更新了NGS(二代测序)作为ALK检测的方法之一。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NGS成为最新获批且第一次被共识/指南推荐的ALK检测方法。基于RNA扩增子测序方法的优点是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但对RNA的质量要求高,因此在进行ALK结果判读时,应充分掌握NGS检测平台及试剂的特点和局限性,并结合标本情况、检测质控及测序数据等进行综合判读。

“精准治疗、检测先行”,相信随着肿瘤检测与治疗的规范推进、创新药物的加速上市,未来将有更多的肿瘤患者能从中受益,也让我们共同期待。

说了这么多,有些患者就要问了,直接用指南里的方桉去治疗可以吗?

当然不行。

指南,是对当下最好的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的总结,具有指导作用,但绝对不能“硬搬”到临床治疗上。一个优质的治疗方桉,应该是以指南为参考,结合患者病情、药物及技术的可获得性等因素,多学科医生会诊后为患者制定出的个性化诊疗方桉。

同时我们也会建议肿瘤患者学习指南,毕竟科学、知识才是抗癌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