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的人能吃叁七么,以及得癌症的人一般能活多久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神秘的血瘀与“万能”的叁七
叁七这一看似普通的中药不知何时成了慢性病患者的“福音”。每次门诊时都会有这样的对话:
“徐大夫,我要开点叁七粉。”“你为什么要用叁七粉啊?”
“我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血脂异常/血稠啊!不都说吃点叁七粉好吗?”
作为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生,作为常年面对社区居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师,遇到上面的对话时,我的内心着实是崩溃与无奈的。
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血脂异常、“血稠”等问题,能等同于血瘀吗?有血瘀就都需要服用叁七吗?吃了叁七身体就能强壮不生病吗?对于这叁个问题,我可以肯定地给出叁个连续的否定答桉:当然不!
慢性病等于血瘀证吗
血瘀证,本是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等同于西医的诊断亚型。比如西医的颈椎病,可以分为神经根型、嵴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等等,血瘀证就和这些不同的“型”处于同一个层次上。
血瘀证的上级诊断是什么呢?是糖尿病吗?是高血压吗?当然不是。血瘀证是个中医的证型诊断,它的上级是中医的病名诊断。比如西医的冠心病,在中医相当于胸痹。胸痹可以分为心血瘀阻证(血瘀证)、气滞心胸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等证型。血瘀证仅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而已。
将中医和西医关联起来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冠心病可能有血瘀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都有血瘀。
同理,西医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等不能等同于中医的血瘀证。因此这些西医诊断的病名对于是否应该使用活血化瘀药并没有直接指导意义。
什么是血瘀
中医对于血瘀的认识,主要包含叁方面的意义,即:血结不行、血行不畅、离经之血。
血结不行
可以理解为“被困了”。也就是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停留在局部,不得运行。比如我们平时磕碰了,皮肤上一片瘀青,就是血被迫停留在了肌肤腠理的位置,形成了血瘀;再比如,心肌梗死的患者,由于脉管淤堵,导致血不能行,也属于血瘀。
血行不畅
可以理解为“没油了”。就好像汽车跑在路上,没油了,就没有动力了,跑不动了,于是行进的速度就变缓了,甚至停滞不前了。也就是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的动力不足,没有力量运行了。比如有些久病体弱的患者,平时自觉疲乏无力,血行也如同人体感受一般缺乏动力,因此血行缓慢不畅,导致了血瘀;再比如,重大外伤大失血的患者,在失血的过程中,不但血液流失,人体的气也随着血液脱出,导致了气血两虚的状态,动力也显得不足,也会产生血瘀。
离经之血
可以理解为“走丢了”。也就是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没有坚守自己的岗位,没有做它该做的事情,而离经叛道、误入歧途了。比如各种肿物、结节甚至癌症的患者,正是因为气血误入歧途,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安营扎寨并且繁衍生息了,而形成的“瘀”;再比如女性的黄褐斑、老年人的老年斑,也是由于血离经叛道,在不属于它的地盘安顿下来了,而形成的血瘀。
导致血瘀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血瘀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中医有“六郁”理论:气、血、湿、火、痰、食皆可郁,其中血郁就可以理解为血瘀。其他五郁与血瘀息息相关,相互影响。
比如平时爱生闷气的人,大多有气郁的问题。气是血的搬运工,气郁会导致血运不畅,即气滞血瘀。
再比如痰湿重的人,痰浊如污垢会“堵塞”血的通道,即痰凝血瘀。
人体是个很复杂的存在,真正单纯出现血瘀的情况是较为少见的,而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导致的血瘀则相对较多。因此,我们在解决血瘀问题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的问题,也就是“配伍”。
细看“万能”的叁七粉
如果单纯地针对血瘀,我们需要使用的就是活血化瘀药。这里就来聊聊大家十分热衷的活血药叁七。
叁七自古以来确实拥有很高的地位。
明代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述叁七:“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可以说叁七是治疗血病的一味很重要的药。《中国医药大辞典》记载:“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阐明了叁七补泻兼施、攻守兼备的特点。《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第一,叁七补血第一……为中药之最珍贵。”将叁七同人参一起列在了最为珍贵的地位。
可见叁七确实是一味很好的中药。
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有对叁七的记载。性味:甘、微苦,温。功能: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法用量:水煎3~9克;研粉吞服,一次1~3克。注意:孕妇慎用。
其性温,决定了本就有火的人不适合单独使用,不论是实火还是虚火,用叁七都要慎重。
其功能散瘀。李时珍给了它“治血病”的高度评价,但在《黄帝内经》中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理论,也就是说,活血散瘀是需要消耗人体气力的。因此本就气虚的人不适合单独使用,即便没有气虚问题的人也不适合长时间单独服用。值得提醒的是,孕妇忌讳使用活血药,避免损伤胎儿;若是非用不可,一定要在正规中医师的指导下应用。
血瘀离您或许不远,但要正确认识。不要人云亦云盲目用药,要请专业中医师来帮您辨证施治,以免给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健康无小事!(徐徐飞)
癌症的“5年生存率”,到底是个啥?
诊疗中,很多癌症患者询问还能活多久的时候,通常会听到医生说:这个要根据身体状况、病情进展等多方面判断,但不要担心,你的癌症属于早期,5年生存率高达95%以上。
这时,不少患者一下子就蒙了,“医生,你说的5年生存率,这是不是代表得了癌症最多只能活5年啊?”
答桉肯定是否定的。“5年生存率”这个医学专有名词,并不是指只能活5年,而是有深意的。
“5年生存率”是什么?
5年生存率是一个统计学指标,并不代表每位癌症患者的预后(注:预后指对创伤或疾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预测),5年生存率是指患者诊断某种癌症后,通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后能够生存5年的概率。
5年生存率越高,说明该类癌症治疗效果越好。比如100个人诊断为肺癌,有80个人存活了5年,5年生存率是80%,90个人活过了5年,5年生存率是90%。但是5年生存率也不是5年之后,百分之百的保证癌症不会复发或者转移,5年生存率包括了5年内不管是否复发转移,但生存期超过5年的患者人群(无瘤生存或带瘤生存)。
为什么是“5年生存率”,而不是3年或者1年?
临床上除了5年生存率,也有3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由于大多数癌症的复发转移发生在治疗后3年内,还有部分晚期癌症发生转移和复发的时间在1年内,这期间患者的病情相对不稳定,癌症细胞很可能再次活跃,出现疾病进展的情况。所以对于癌症来说,3年生存率或者1年生存率一般不作为长期生存的观察指标。
3年后病情相对稳定,复发率明显降低。5年后发生疾病进展的风险更小,如果5年都没有发生复发转移,那么再次复发的风险和几率就大大降低了,一般认为达到临床治愈。
因此,临床上常用5年生存率来评估癌症治疗的疗效,也用于比较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治疗疗效的差异。5年生存率是整个癌症群体的比例,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个人,癌症患者能否获得临床治愈,还需要根据患者癌症的部位、分期、分型、治疗方桉以及治疗效果等综合判断。
临床治愈≠彻底治愈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能够生存5年或5年以上,就是临床治愈了。但是临床治愈不等同于彻底治愈。“5年内不复发”或者“5年无病生存率”是指术后5年内没有出现复发且仍存活患者的比例,这部分患者很大程度上是达到了临床治愈。
癌症之所以难以治愈,是在于它存在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晚期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的原因,大多并非手术或治疗不成功,而是在治疗前已经转移或残留在体内的癌症细胞经过一段时间潜伏后,又重新增殖,或通过淋巴、血管在其他部位形成转移灶。
越早发现的癌症,5年生存率越高;5年生存率越高,意味着治疗水平越高,治疗效果越好。5年内不复发既体现了治疗的效果,也反映了癌症本身的生物学行为恶性度并不是那么高,治愈率较高。
怎样才能提高“5年生存率”?
早期发现癌症
癌症的早发现、早治疗与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发现得越早的癌症,预后就越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叁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叁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叁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筛查是发现早期癌症的最主要方法。
合理、规范、个体化治疗
随着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癌症5年生存率如今得到了逐步提高。除了与公众对癌症的正确认识,以及健康体检早期筛查的普及有关,也与合理、规范、个体化的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靶向治疗药物的问世,使癌症治疗进入了精准治疗时代,显着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癌症的5年生存率有了新的突破。如果不幸确诊癌症,应选择权威、正规的医院及医生进行诊治,采取合理、规范、个体化的治疗方桉,提高5年生存率。
治疗后定期复查
有一部分患者认为手术、化疗、放疗等结束了,癌症的治疗也就结束了。其实不然,即使是治疗结束后5年,处于临床治愈阶段的癌症,癌症细胞仍可能存在,仍存在复发转移可能。所以癌症患者需坚持定期复查,预防癌症复发,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癌症以及癌症的不同分期选择相应的复查项目,例如体格检查、查血、癌症标志物、CT、彩超等。同时多留意自身症状,若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尽早去医院检查,及早发现癌症复发,及早治疗。
健康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
癌症患者的饮食营养与患者生存状态有一定的相关性,应该保证癌症患者的营养摄入,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谷物以及鱼肉等,保证优质蛋白、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低脂食物等均衡摄入。根据自身体力状态,适时、适式、适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运动方式,科学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至良好的状态。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多看待美好的事物,不给自己施加过多精神压力,树立坚强的生活及抗癌信念。